「小心」是關心,但隨遇而安的「應變能力」更重要。
-
昨天突然看到這篇文章,真的是心有戚戚焉,還記得當初還沒來法國之前,幾乎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叫我要「小心」,一來是因為法國這幾年偶有恐怖攻擊發生,再者,台灣的媒體如果有報導關於國外的新聞,那大多是某國某處又發生了爆炸案,亦或是哪個不幸的台灣人在國外被搶劫了的報導。讓身在全世界數一數二治安良好的台灣人們,能不覺得國外很危險,出門一定要小心嗎?
-
「面對不同的場合、以及對環境的熟悉度,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應變能力」
在搭地鐵時,要小心不要站在門邊低頭滑手機,因為很容易在上下車開門時被搶。
在搭長途夜間巴士時,要小心把重要物品放在隨身包上,不要放在下層行李箱,因為你可能會在停靠後被莫名人士拿走。
在逛人潮擁擠的聖誕市集時,要小心把後背包往前或往側邊背,不然你的後背包拉鍊很容易被拉開。
在不同場合時,要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各種突發的狀況,出門在外要小心,我到現在還是都會小心。但有時候太過小心翼翼,會變成提心吊膽,那可能會被侷限而忽略掉眼前美好的事物。
-
在這幾個月,我也當了背包客到歐洲不少國家旅行,去的地方越多,歷經的突發狀況越多,經驗值也變得越高。但就是因為小心,才會讓人告提高警覺,更注意到細節,也變得更加的獨立。
到最後,反而覺得這「世界真的沒有想像中的可怕,其實人們很友善、風景很漂亮、美食很好吃」。更發現原來讓自己躊躇不前的是對世界的「刻板印象」,屏除刻板印象,勇敢踏出去,才會發現另一個世界。
我一直都覺得安不安全,是看你自己有沒有「小心」得把自己放在一個安全的狀態,加上自己有沒有有「解決問題的能力」,在遇到困難時,能夠淡定的想辦法解決。那麼,不論走到世界的哪端,終究會安全回家的。
-
然後我昨晚才剛從西班牙馬德里搭夜巴到塞爾維雅 B|
噢不!我回台灣的日子剩下26天不到一個月啦😱😱😱